上海东方脑科学研究所脑健康杂志流



获取更多资讯

请   腺病毒性角膜结膜炎包括流行性角膜结膜炎(epidemickeratoconjunctivitis,EKC)、咽-结膜热(pharyngoconjunctivalfever,PCF),其中EKC是一种世界性广泛流行的眼部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是急性滤泡性或假膜性结膜炎,伴有角膜上皮下浸润。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病因

(一)发病原因

  腺病毒直径约60~90nm,由核心和衣壳组成20面体结构。核心由线性双链DNA及其他4种相关蛋白组成,衣壳由12种蛋白质共个子粒组成,其中个子粒是六邻体,12个子粒为五邻体,五邻体由1个纤维及多边的基部和纤维远端的结节组成,五邻体和六邻体都具有特异性抗原决定簇。

  自年分离到腺病毒以来,已经发现了6个亚组47个血清型。能够引起眼部疾病的主要有D组(8,19和37型,少数由9,l0,13,15,20,22~24,29型引起),C组(1,2,5,6型),B组(3,7,少数由11,14,16,21型引起)和E组(4型)。共有19个血清型可引发腺病毒感染性眼病,和血清型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有流行性角结膜炎(Ad8,9,37),咽结膜热(Ad3,7),非特异性滤泡性结膜炎(Ad1,2,4,5,6)。尽管血清型和临床表现有密切的关联,但仍有很多例外,并且许多血清型可导致轻微滤泡性结膜炎。

1.腺病毒(adenovirus,Ad)是一群十分广泛的DNA病毒,主要在细胞核内繁殖。除了感染结膜、角膜上皮及咽、淋巴组织外,还能在肠道繁殖。迄今总共发现80个血清型,其中感染人的有21个血清型,其中EKC是由Ad7,8,19,37型引起;咽-结膜热是由Ad3,4,7型引起;一般滤泡性结膜炎是由Ad1~11,14~17,19,20型引起。

2.EKC、PCF结膜炎和表层点状角膜炎是Ad感染的直接结果;上皮下浸润则为免疫反应所引起。

(二)发病机制

  病毒侵入细胞内,在细胞核内繁殖,其复制和扩散可直接引起感染细胞损伤。该过程可能由机体免疫反应介导,病理改变出现黏膜出血、水肿、渗出及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脱落,胞质及胞核内可见包涵体。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EKC潜伏期5~12天,多为8天。常双眼发病,开始为单眼,2~7天后另眼受累,患者有异物感、烧灼感,怕光、流泪及轻度视力障碍。

(1)全身表现:有发热、咽痛、腹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此种情况多见于儿童,成年人则较少有全身症状。多见有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并压痛。

(2)结膜病变:有大量滤泡形成,以上、下穹隆部最多。结膜充血、水肿明显,下睑结膜有假膜形成。水样分泌物。上睑结膜有点状出血。有时睑结膜可出现扁平瘢痕或睑球粘连。

(3)角膜病变:

  ①周边部表层点状角膜炎:结膜炎发病后1天,部分患者角膜缘出现局限性充血,相应角膜周边部出现散在表层点状角膜炎。

  ②中央部表层点状角膜炎:发病1周左右,角膜中央部也出现表层点状角膜炎,裂隙灯下荧光素染色检查,点状病变微隆起于角膜表面,数量多少不等,有的呈散在分布、有的呈簇状排列。角膜知觉减退。

  ③上皮下浸润(subepithelialinfiltration):发病2~3周后,结膜炎及表层点状角膜炎的体征逐渐消失;另一种角膜病变上皮下浸润同时或相继出现,位于前弹力层和基质浅层之间的灰白色圆形或半圆形浸润病灶,直径为0.2~0.5mm(很少超过1mm以上)。数目不等,可数个到百余个,荧光素染色阴性,无新生血管生长。常历经数月、数年才可吸收,不形成溃疡。若发生于瞳孔区,可造成一定程度的视力损害。

  ④多发性角膜上皮糜烂:部分患者在2~3周结膜炎症消退后发生弥漫性上皮糜烂或丝状角膜病变。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EKC的泪液分泌减少有关。此外Ad8、19型尚可引起轻度的前部葡萄膜炎。

2.PCF潜伏期5~6天,常为双眼发病,可先后或同时发病。典型的表现为结膜炎、发热、咽炎三联征。

(1)结膜、角膜炎:急性滤泡性结膜炎是最突出的也是病程最长的临床表现,可见眼睑及结膜水肿,滤泡形成,下睑结膜较上睑结膜多。部分患儿角膜可出现细点状上皮浸润、卷丝,一般随结膜炎好转而痊愈,不留痕迹,也不发生上皮下浸润。

(2)发热:一般表现为骤起性高热,持续4~7天。发热程度与年龄有关,儿童体温升高较明显,常伴有畏寒,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

(3)咽炎:表现为咽痛及咽部充血,出现率不如结膜炎和发热高。

  本病在流行期间不难诊断。该期内凡发现有球结膜充血及上眼睑肿胀的患者,都应首先考虑本病。其最终诊断还取决于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的结果。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1.病毒分离从患者结膜囊内分离病毒,以患病8天阳性率最高(80%),6~10天次之(67%),11天后为阴性。

2.血清学检查以恢复期中和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作为诊断依据。

3.免疫荧光技术为更快速简便的方法,即在患病高峰(1周左右)取结膜上皮刮片或分泌物涂片,加荧光素标记抗体标记,几乎全部病例均可发现感染的上皮细胞内有病毒抗原存在。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病人的泪液或结膜刮片,在电镜下观察,可直接发现病毒颗粒或病毒抗原,但由于价格昂贵,限制了临床应用。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应该如何预防?

1.现已证实含碘消毒液对腺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采用稀释倍的碘化聚维酮(PVP-I2)液或倍的碘化聚乙烯醇(PVA-I2)液洗手30s,浸泡诊疗器具5min,或用浸泡的纱布擦拭诊断桌及门窗等,医院内感染。

2.流行期间必须积极宣传防治知识,抓好学校、托儿所、工厂、企业、机关以及服务业(理发室、浴室)等的防治工作,制定有效的卫生管理和消毒隔离制度。

3.疫苗在预防腺病毒感染上有一定价值,Ad8,3,11型的灭活或减毒活疫苗已在日本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预防效果。

赞赏

长按







































北京医院白癜风治疗
新疆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uzc.com/jmyys/7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