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感染专家组成员王广发病情好转他回想很



1月22日凌晨,红星新闻报道的北大一院呼吸科主任王广发被隔离,目前有了最新进展。

首先,22日上午央视新医院获悉,王广发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当天深夜,王广发通过微博表示,自己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呈现阳性,目前病情已经好转,他在微博上梳理了在武汉的轨迹和细节,分析了自己的感染原因或因为在发热门诊没有戴防护眼镜引起结膜感染,再到全身。他还在微博上就此前颇具争议的“可防可控”论断作出了解释。

“疫情真的可防可控吗?”王广发称,“答案是肯定的,最终疫情会控制。但不同的疫情阶段达到疫情控制的措施是不一样的。今天的疫情控制,在武汉当地和其他地区是不一样的。在疫情初期,针对华南海鲜市场的处理措施是迅速、有效的,而且很快初步认定了病原。这较之年SARS疫情,无疑是巨大的进步。有了病原学的认定,很快发展起了核酸诊断方法,虽然专家层面对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曾有过争论,这无疑对疫情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于疾病的传染性和人群易感性,我们当时确实没有资料证实,因此不能妄下论断是强还是弱。在我回京前,医院发热门诊的走访,意识到疫情的确较前有了明显的恶化。但仍然是可防可控,只不过,社会为此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包括亲情、人情、健康和经济。关键是我们要因地施策。”

分析自己的感染原因。王广发表示,“最有可能的是两个节点。一是到武医院ICU看重症病人,正好赶上插管。我有一个近距离的接触。但都是全副武装,戴着防溅屏,感染的可能极小。另一个节点是在回京前2医院的发热门诊和临时隔离病房,医院的发热门诊比较拥挤,里面很可能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当然我们也高度戒备,都是戴N95口罩进入”。

没有戴防护眼镜成为感染线索,王广发称,“现在回想起来,在发热门诊感染的可能性最大。我现在突然意识到,我们没有配备防护眼镜。一个重要的线索是,我回京后出现最早的症状是左下眼睑的结膜炎,很轻。2-3个小时后出现了其他症状和发热。基于我看到的病例,还没有以结膜炎为首发表现的。当时我还以此为依据,把自己排除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之外,而更多地考虑是流感。但经抗流感治疗无效,发热时断时续,最后做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呈现阳性。说明我的结膜炎很可能也是新型冠状病毒引起,而且是局部结膜首发。因此高度怀疑是病毒先进入结膜,而后再到全身。如果这个推测成立,则我的防护盲点就在没有戴防护镜”。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赵倩吴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muzc.com/jmyyy/11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