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肖国士教授治疗慢性结膜炎临床验案
案1王某,男,34岁。
初诊:两目满布赤丝已3个多月,久治未消。问及病因,知其3个多月前,开展野营拉练,风餐露宿,顶风冒雨,十分辛苦,野营训练不久,发现两目发红,点氯素眼药水等不愈。现两眼白睛赤丝满布,不疼不痒,自觉错蒙,胃纳欠佳且泛酸,舌苔薄白,脉微浮紧。诊断为慢性结膜炎。
辨证:风寒内伏,络脉瘀阻。
治法:发散风寒。温通脉络
主方:八味大发散。
处方:麻黄、蔓荆子、藁木、细辛、羌活、防风、白芷、川芎。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服药3剂,外邪得解,两目赤脉消退。
按语:治病必求其本。外感风寒化火,当先治风,风散而火自息,宜升散不宜清降。若反而为之,则外感之邪得清降而闭因塞愈甚。故本案方选《眼科宜书》中的八味大发散。发散风寒,邪热内伏即出,以升散为主,升散外邪而火热自除,知常达变,方可取效。
案2张某,男,42岁。
初诊:数月前得红眼病,虽经治疗,但红未全退,双眼仍感沙涩不舒,有粘液性分泌物,球结膜遗留赤丝细脉,睑结膜轻度充血,少量分泌物,轻微畏光流泪,干涩不爽。,有时眼部胀痛,伴有头痛。脉细数,舌质红,少津,苔薄白。诊断为慢性结膜炎。
辨证:邪热未清,肺气郁闭。
治法:宣肺清金,养阴退热。
主方:桑白皮汤加减。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生地黄、玄参各15g,黄芩、麦冬、旋复花(包)、白菊花、茯苓、泽泻、桔梗各9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外用黄连西瓜霜眼药水滴眼。
复诊:服7剂后,双眼沙涩减轻,赤丝亦见减少,粘液性分泌物消失。前方再服7剂而愈。
按语:本病多由患天行赤眼治疗不彻底转变而成,中医称白涩症。白睛上赤脉粗大者称赤丝虬脉。也有白睛仅见少许细小赤脉,内睑发红,自觉干涩不舒。因病位在白睛,白睛属肺,其病机是肺经受邪,六淫皆能致病,其中以风与火两者最为常见。总由肺气郁抑,治节失调,气血瘀滞引起。内治用药,主要在于驱除外邪,宣泄肺气,使其恢复治节功能。临床常用桑白皮汤加减治疗。方中黄芩、菊花、甘草、桑白皮、地骨皮清肺余热;玄参、麦冬以养肺阴;桔梗、旋覆花调理肺气;茯苓、泽泻渗利水湿,导热下行。睑结膜充血明显加丹皮、赤芍;毗部充血明显者加黄连、连翘。
案3张某,女,53岁。
初诊:3个多月前,患红眼病后,双眼内一直干涩、灼热及异物感,睑结膜充血较重,轻度畏光流泪、舌质红、苔黄、脉数。
辨证:邪热伤阴,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兼清邪热。
主方:退赤散加减。
处方:生地黄、熟地黄各18g,天冬、麦冬、地骨皮各15g,黄芩、全当归、柴胡、白芍各10g,炒枳壳、川黄连、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外用黄连西瓜霜眼药水滴眼,每日3次。
复诊:服7剂后,上述诸症减轻,继服7剂善后。
按语:本病多以邪热伤阴,阴虚火旺所致。常用退热散加减收效。方中二地、二冬齐用,滋阴降火功宏;加入地骨皮养阴又清热;黄连、黄芩清热泻火;当归、白芍凉血活血;柴胡、炒枳壳疏肝理气;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滋阴降火,兼清邪热之功。
案4方某,男,63岁。
初诊:嗜酒成癖,欲戒不能,酒龄超过30年。观其目,球结膜赤脉纵横,色微黄污浊;有少量分泌物,涩痒刺痛,畏光流泪,伴纳呆尿赤,便溏,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缓。
辨证:酒毒内伤,风热外感。
治法:解毒除湿,祛风清热。
主方:茵葛桑菊汤。
处方:茵陈、葛花各30g,桑叶9g,菊花9g,银花15g,、防风9g,归尾9g,黄连6g,蔓荆子6g,白芷6g,黄芩9g.薄荷6g。每日l剂,水煎服。
复诊:服7剂后,症状显著好转。继服前方15剂而愈。
按语:方中茵陈、葛花解酒毒、除湿热;桑叶、菊花、防风、薄荷祛风清热;黄连、黄芩、银花清热解毒;归尾、赤芍活血散瘀;蔓荆子、白芷祛风止痛。诸药合用,可收解酒毒,除湿热,消风热之功。
案5贾某,男,27岁。
初诊:起病历时半年,双眼干涩灼热,不耐久视,睑结膜充血,球结膜淡赤;伴鼻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肺阴不足,虚火上炎
治法:养阴清肺,清热降火。
主方:养阴清肺汤加减
处方:生地黄、玄参各15g,麦冬、白芍、丹皮、菊花、刺蒺藜各12g,薄荷、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服7剂后,症状显著好转。继服10剂而愈。
按语:方中生地黄、麦冬、白芍养阴润肺;菊花、刺蒺藜、薄荷清散肺热;丹皮凉血退赤;甘草调和诸药。若虚热明显加地骨皮、玄参;伤津较甚加沙参、玉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gmuzc.com/jmyys/9861.html
- 上一篇文章: 结石是这么引起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